足底压力采集系统评测扁平足的原理
一、数据采集与传感器技术
压力传感机制
系统通过高密度压力传感器(如电容式、压电式传感器)实时采集足底各区域压强值,生成动态/静态压力分布图。传感器精度可达毫米级,能捕捉足弓塌陷区域的异常压力分布。
测试方式
静态测试:受试者赤足站立于压力板,系统记录足底接触面积、压力峰值及重心分布,扁平足表现为中足区域接触面积显著增大且缺乏正常足弓空隙。
动态测试:受试者在压力板上行走或跑步,分析步态周期中足底压力转移路径、步长/步频对称性等参数,扁平足可能伴随足内翻或外翻导致的步态失衡。

二、关键生物力学指标分析
足弓指数(Arch Index, AI)
计算方式:中足压力面积与总足底接触面积的比值。扁平足患者AI值高于正常范围,反映足弓塌陷后中足压力异常升高。
压力分布热力图
通过颜色梯度显示足底压力强度,正常足弓前掌与足跟区域呈高压(红色/深色),中足低压(蓝色/浅色);扁平足中足区域则显示异常高压分布。
重心轨迹(COP)
评估行走时足底重心移动稳定性,扁平足患者常出现重心偏移或摆动幅度增大,提示步态代偿机制。
三、功能验证与联合诊断
定量化评估
系统提供足底接触面积比、压力峰值坐标等量化数据,避免传统目测的主观误差,尤其适用于儿童扁平足早期筛查。
三维数据整合
结合足底三维扫描仪,可同步获取足部形态学数据(如足弓高度),为定制矫形鞋垫提供生物力学支撑依据。